牢记“两个务必”永葆革命本色
----红色之旅河北行有感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军90周年,感受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果树学系党支部和园艺学实验教学中心党支部,于2017年8月8日至10日赴全国红色教育基地——西柏坡及白洋淀等革命圣地参观学习,开展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同时还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沿途参观了河北农大现代果树栽培基地。
红色之旅河北行第一站,瞻仰西柏坡。在西柏坡我们先后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旧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瞻仰了五大书记雕像、西柏坡纪念碑,并在这里着重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重温了入党誓言。当我们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言的时候,内心不由的生起一种庄严神圣的精神。在中共中央旧址,先后参观了任弼时、刘少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五大书记的故居。主席那补丁摞补丁的睡衣、总理那洗的泛白的被褥、手摇的纺车、朱老总那破旧的藤椅,无一不给我们留下难忘的记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当时是西柏坡中共中央机关的食堂,至今上面还保留着当时做饭时的天窗,十几条简易的木凳排放在里面,墙上挂着两面鲜艳的党旗,正是在这简易的食堂中召开决定了中国命运和前途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经毛泽东倡议,全会作出了称之为“六曰”的规定:“一曰不做寿;二曰不送礼;三曰少敬酒;四曰少拍掌;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 这一西柏坡铸就的不朽精神,永久感召着一代代后人,伴随中国历史的车轮永久载入史册。
红色之旅河北行第二站,感悟雁翎队抗日传奇。我们穿梭于白洋淀当年雁翎队抗日战场的芦苇荡,参观雁翎队抗日纪念馆,聆听他们可歌可泣的抗日传奇,仿佛回到了荡气回肠的战争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活跃着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闻名中外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他们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谱写出一曲曲全民抗日的凯歌,彰显我中华民族之威风及燕赵儿女的聪慧勇敢与不愿做亡国奴的英雄气概。英雄的雁翎队在抗日战争中诞生,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壮大,在人民群众支持与掩护下坚持战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人民抗日武装力量。雁翎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可以说,直到今天仍然是激励白洋淀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加强当地果树生产与我们教学科研相结合,我们沿途参观了河北农大多种类型的现代果树栽培基地及束怀瑞院士河北威县院士工作站。河北是我国梨产业第一大省,苹果、桃、葡萄及核桃等我国果树产业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参观交流不仅对当地果业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果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指导,为进一步开展产学研用相结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这次直观、形象、生动的党性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了大家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和共产党员的历史责任感。通过缅怀革命先烈,纷纷表示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及党支部的堡垒作用,从平时的工作、学习做起,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发扬我党艰苦奋斗和勇于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与时俱进,做好本职工作,为党建工作和学院、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撰稿:张继祥,王超,张宗营)